“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以礼治世,深厚的“礼”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2月5日19:30,中华书局编辑梁彦做客中国作家网文学直播间,讲解老北京传统习俗礼仪知识,分享美食老字号的逸闻趣事。本次直播课是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平安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爱不孤‘读’——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计划”春节特别策划,在中国作家网、中国平安抖音官方号和网易直播同步上线。
民俗礼仪经过一代代人潜移默化的传承演变,流传至今已经剔除了糟粕陋习,愈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需要,一些传统禁忌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直播开始,梁彦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规矩礼仪,一一讲述其来源演变。过去家家户户都有门槛,门槛怎么过是门学问,北京话多儿化音,“槛儿”音同意为“劫数”的“坎儿”,所以门槛要“迈”,而忌“踩”,取意吉祥也避免举止不雅。“二郎腿”也与北京话有关,出自“吊儿郎当”,意为萎靡不振、精神散漫,如今,“忌跷二郎腿”更注重的是排除这种不良坐姿造成的疾病隐患。其他规矩如“走路不能东张西望”发展到现在演变为“走路不能总看手机”,讲究的是安全第一。历经时代淘洗,传统文明礼仪在今天具有了更丰富的现实内涵。
传统节日标记了民族的文化符号,直播课上,梁彦介绍了“三节两寿”,“三节”分别为容纳了厚重文化记忆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是三节中最重要的节日,除旧迎新,燃香祈福,“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人们在这一天洗去旧岁尘秽,迎接新景。走亲访友要重称谓,除了多用“您”,梁彦还呼吁网友多使用较为生僻的第三人称尊称“怹”。餐聚是人们欢度佳节最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与朋友欢聚时,要提前通知,是谓“邀”、“请”,更显庄重,不提前打招呼临时“提拉人”则不够礼貌。梁彦还详细讲解了饭桌上的禁忌,如不能吧唧嘴、不能舔盘子碗、忌说晦气话、不能随意褒贬饭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仪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是否知礼、守礼,更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节日送礼也有讲究,汉字多为形声字,梁彦提示节礼馈赠宜合口彩,比如苹果、香蕉、橙子、柿子、核桃、石榴、酒、蜂蜜等礼物,寓意长长久久、甜甜美美,忌送钟(终)、鞋(邪)、杯(悲)、梨(离)等,送礼不仅要合人意,更要知礼仪。
相较于“三节”,包含父母之寿和老师之寿的“两寿”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和尊师重道的传统。提到“寿”文化,梁彦滔滔不绝,从各阶段寿龄的含义到今天生日宴饭食的寓意,一一评说,许多传统习俗仪式虽然发生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民族品格却始终恒固,不少艺术家用艺术的形式保存和镌刻了这份文明的记忆。著名民俗学家、画家李滨声在《燕京画旧全编》中用338幅画作将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绘于纸上。直播后半场,梁彦手捧画册,将老字号月盛斋、东来顺、全聚德的逸闻趣事娓娓道来。
评书是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中华传统习俗礼仪配上梁彦评书般的讲解,网友直呼“非常享受,还没过瘾!”树立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华传统文明,更要与时俱进,此次直播就是一次树立文化自信,凝聚当代文化精神的有益尝试。